随着现代化工业生产的发展,自动化控制技术正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于、机械技术、机电技术、数控技术、plc技术、网络及通讯技术的强烈相互渗透而形成的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已经成为当今工业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
机械技术可以承受较大载荷,但不易实现微小和复杂运动的控制,运动的控制。所以,传统意义上的机电技术,主要指机械与电工电子及电气控制这两方面的一体化,并且明显偏重于机械方面。当而电子技术则相反,不能承受较大载荷,却容易实现微小运动和复杂前,发展的态势特别注重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以及电子计算机的应用。机
电技术的内涵也发生了变化,它是利用电子技术、信息技术(主要包括传感器技术、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等)使机械实现柔性化和智能化的技术。其本质是将电子技术引入机械控制中,也就是利用传感器检测机械运动,将检测信息输入计算机,计算得到能够实现预期运动的控制信号,由此来控制执行装置。机电技术将机械技术与电子技实
现完美结合,充分发挥各自长处,实现互补。所以说,一件真正意义上的机电技术产品,应具备两个明显特征:一是产品中要有运动机械;二是采用了电子技术,使运动机械实现柔性化和智能化。因而,机电技术是自动化技术与机械设备紧密结合的产物,也是机械设备向自动化方向发展的必然趋势。它的应用范围涉及了工业、农业、交通、能源、国防等众多领域。具有广阔的发展的前景。
近年来,我系十分重视毕业生的就业工作,采取积极措施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坚持“适应社会服务经济”的宗旨,主动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为认真贯彻落实《辽宁省教育厅关于做好2020年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教育部关于开展2021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核查工作的通知》;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期间大学生就业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贯彻学院对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精神和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毕业生就业工作,推动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我系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实现学院提出的高比例就业和高位置就业的目标。在学院领导的统一安排下,机电系对此工作非常重视专门组织成立就业领导小组,安排部署工作并落实到具体人员。由系就业指导小组组成的毕业生就业调查工作小组,根据学院制定的《毕业生跟踪调查表》,为了促进学院的教育教学改革以及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也是为学院今后的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提供重要依据,学院针对本届毕业生进行了就业工作满意度的专项调查,取得了预期效果。
近期,在学院就业处的指导下,我系就业指导小组开展了机电系学生就业状况调查,对机电系2022届毕业生207名毕业生就业意向、工作表现和就业单位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
机关事业单位是我系大学生就业的首选;
大学生期望收益越高就业概率越低。
专业对口率达到92%以上。
一、调查方式
调查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07份,回收有效问卷150份,回收率为80.1%。
二、调查对象
问卷调查对象为2022届毕业生。
三、问卷内容设计
针对毕业生就业的主动性、依据、态度、所需信息等方面,共设25个选择题。
四、调查分析:
企业校招岗位与应届生的数量都呈现出上升趋势,且需求增长幅度高于供给增长幅度,从而导致今年应届生的就业景气指数高于去年,从1.85升至2.58。同比往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增加15万,再创历史新高,大学生求职面临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情况。因此很多大学生对于就业的选择大多数都是处于一个盲从、随众化的心理,以下就是影响大学生对于就业选择的一些主要因素:
因素一:“一线城市情结”,影响大学生择业取向
一线城市对应届大学生的需求较大是影响其就业区域选择的一个重要的客规原因。往往伴随虽然一线城市竟争非常激烈,但是曲线城市的产业结构相对各类人才求和就业规模非-线城市。相对于一线城市在创造就业机会和吸纳新增劳动力的能力方面比线城市更强;从相对度方面看,一线城市的就业增长速度依然遥遥领先。这些因素都决定了应届大学生在一线城市的找工作的机会较大。
调查小组在调查结果发现,大多数同学都倾向于选择去一线城市就业,认为一线城市经济发达,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生活便利、丰富多彩,就业的机会多,发展空间比较大,工资比较高。毕业生的择业取向处于劣势,导致就业机会减少。而 通过招聘网站的招聘信息看出,非-线城特别是较不发达的非城市的多数应聘者的学历只要求大专,而对工作经验在3-5不等。相反,在一线城市的一些大型企业中,十分重视对应届毕业生的招聘,并在每年的应届求职高峰期专门开展校园招聘、校园宣讲会等招聘活动,来招聘符合企业要求的应届毕业生。
调查小组对大学生倾向机关和事业单位进行调查结果显示:首先可以看北京生源毕业生的就业意向,近年来进入体制内的年轻人的离职率,看拿到户口后,他们会不会再因为待遇、理想等因素走出体制。研究这些数据,从近年毕业生就业去向统计中不难发现,心仪国企和事业单位的人不仅没有下降,反倒有所上升。这未必因为追求稳定的毕业生多了,而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一方面,大城市落户政策在不断收窄,落户名额被严格压缩,户口越来越“值钱”;另一方面,民营企业的发展面临困局,今年一季度民间投资同比增长7.3%,比去年同期增速降低了6个百分点。在如此双重背景下,毕业生为什么首选体制内工作,也就不言而喻了。要改变高校毕业生倾向于国企和事业单位就业的现状,归根结底还要给体制内外的工作赋予平等地位。至于喜欢稳定和安逸这种个人观念层面的问题,显然不是主要矛盾。这与我国近年来重视科技发展,为高新技术企业制定人才优惠政策密切相关,也与高新技术企业的待遇有关。尽管近年来国有大中型企业不是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首选,仅排在第三位,但仍然是吸纳大学毕业生的主要力量之一。
调查小组认为,现阶段大学毕业生在选择职业时存在着明显的倾向性:大部分同学更看重城市的发展,但择业时不但要看一个城市现在的发展状况,还要看自己所从事行业在这个城市的发展前景,即将步入职场的高校毕业生应多关注国家及各地政策,根据自身实际综合考虑选择就业地点。
因素二:期望越高就业概率越低
调查小组得出结论:大学毕业生联系单位个数每增加一个,其接受工作的概率就能提高3%,大学毕业生着重联系单位个数每增加一个,其接受工作的概率将提高1.5%。从“第一年期望的月工资水平”的系数符号和“搜寻成本”的系数符号反映,期望工资越高、搜寻成本越大,接受工作的概率就越低。
调查结果发现,男生对工作的搜寻努力程度要比女生高,非师范类专业的毕业生的搜寻努力程度要比师范类专业的毕业生高;学校所在不同地区的毕业生其工作搜寻行为表现出极大的差异性,东部地区毕业生的搜寻努力程度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而中部地区的毕业生期望收益过高是就业率不高的主要原因。
因素三:家庭条件好就业越灵活
调查小组发现,在人力资本收益风险约束下,大学生以职业价值最大化为择业目标。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毕业生,比较偏好去机制相对灵活的企业单位求发展,而家庭状况越差即拥有的社会资本越少的学生,选择去稳定的党政机关单位的可能性更大一些。近些年,中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高层次人才,促进了社会的迅速发展。
调查小组建议,大学毕业生要努力提高工作搜寻的主动性,具备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在现实的市场经济中,尽可能地挖掘劳动力市场中的有效信息,在找寻的过程中把个人的基本信息更多地反映给用人单位,减少用人单位的筛选成本。同时应制定与自身水平相适合的期望工资水平,工资攀比和“漫天要价”以及不切实际的工资要求,往往使用人单位在选择大学毕业生时望而却步。
大学生择业时随着家庭财富的增多,选择更具有风险性职业的可能性增加。调查小组通过对统计数据的分析,发展家庭经济状况不同的毕业生对待职业风险的态度是不同的,外企和高新技术企业收入相对较高,风险较大,富裕群体在择业时更倾向于外企,高新技术企业。而其他群体对收入一般、风险较小的职业选择概率较大。
因素四:三成大学生愿意去外企
为了了解大学毕业生的择业取向调查小组在调查研究中,发现了这样一种现象:从性别来看,男生愿意去农村工作的比例比女生高出5个百分点。此外,50%的毕业生表示愿意去西部工作,而最愿意到沿海地区工作的毕业生比例为47.5%。
调查结果显示:“外企”是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首选单位,占近33%,选择党政机关的将近24%,“高新技术企业”则排在了第三位。国有企业不很景气,发展前景不大,同时缺乏必要的员工培训,人际关系繁杂。当然,国家的有些措施有利于吸引人才流向国企,如户籍制度,但就目前状况,只此一项就不太有吸引力。”研究人员认为,大学生们渴望更好的工作环境,工资待遇,但他们并不惧怕竞争,而是渴望公平的、有规则的竞争。为优秀的人才创造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是比单纯的提高待遇更好的“梧桐树”,也会招来真正的金凤凰。这是大学生对外企态度调查给我们最大的启示。
查小组认为体制问题还是大学生就业的障碍,学生对就读专业的满意度直接影响着他们学习专业的积极性,以及日后的相关问题。没有热情的专业很难把自己的才能发挥到极致。而在校大学生认为自己对专业不满意的主要原因如下:自己不感兴趣,专业前景不好和就业困难,受家庭影响,以及其他因素。对于这些问题,一方面,要在现有的教育资源条件下尽量扩大学生转专业的机会,并对转专业的时间和人数进行合理调控,以确保基本的人才培养条件,维护学科、专业的平衡等。另一方面,实行按“专业大类”招生并尽量扩大“类”的范围。目前许多高校虽然实施按专业大类或专业类招生,但其专业“类”的范围非常狭窄,学生可选余地很小,应在已有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至少突破院系的范围。通过图表的数据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大学生目前最倾向的就业公司是外资企业(占33%),接下去的国有企业(16%),民营企业(16%),自主创业(18%)的比率差不多是持平的,占比率最少的是政府部门(8%)。通过以上的数据来看,其实大学生这几年的就业方式和就业观念发生了了很大的变化。在几年前大部分的大学生更加的倾向于在政府部门、国有企业里面去就业,追求稳定和“铁饭碗”,但是如今的大学生却更加倾向于外资因此,必须要继续深化体制改革,减少劳动力流动的体制性障碍。不仅要为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创造宽松的体制环境,而且要为往届毕业生的工作转换创造宽松的体制环境。另外,要降低大学毕业生的创业门槛,鼓励他们自主创业,这既能推动经济增长,又能增加就业。
五、政策建议:深化体制改革,加强就业指导
我国已采取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工作、自主创业等政策来帮助大学毕业生就业:
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和艰苦地区工作,充实城市社区和农村乡镇基层单位。政府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 ,从高校毕业生中招募志愿者,到西部贫困县的乡镇一级教育、卫生、农技、扶贫等单位服务两年。
鼓励各类企事业单位特别是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聘用高校毕业生。
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提供税费优惠和小额贷款,组织开展创业培训、开业指导、政策咨询、项目论证和跟踪辅导等服务。
做好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服务信息网络,提供职业介绍、职业指导等服务。
实施“高职(大专)毕业生职业资格培训工程” ,对需要培训的应届高职(大专)毕业生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
以上一些大的方面,就本次调查看到的具体情况,调查小组提出如下具体性的建义:
建议一:深化体制改革,减少劳动力流动障碍:降低创业门槛,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是我国整个就业问题的一个组成部分。为此调查小组建议,要继续深化体制改革,减少劳动力流动的体制性障碍。虽然目前我国省会及省会以下城市都已取消了对应届大学毕业生的进人指标、户口指标等的限制,但对于已经工作的大学毕业生流动则远非是无限制的,特别是对那些已去农村和西部地区工作的毕业生,若要再回到城市工作,则会面临一系列的困难。因此,不仅要为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创造宽松的体制环境,而且要为往届毕业生的工作转换创造宽松的体制环境。另外,要降低大学生毕业生的创业门槛,鼓励他们自主创业,这即能推动经济增长,又能增加就业。
建议二:在高校开设就业指导专业课程,加速培养高素质就业指导队伍调查显示,大学生的就业意识和对就业指导的需求正逐渐增强。对于“大学生应该何时考虑就业”问题,有28.1%的大学毕业生认为应在四年级, 45.7%认为应在三年级, 11.8%和10.2%的学生分别认为应在一二年级。而对于就业指导来说。
56.8%的大学毕业生认为应在四年级开始。由此看来,就业指导工作并非只总合对毕业生的,应该把大学生就业指导列入高校的教育教学计划之中,调查中,大学生基本上能够适应从学生到职业工作者的转变,但仍有17%的“不知道如何适应”或“不能适应”。随着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深入发展,大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直接,大学生面临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在这种情况下,大当生对就业指导的需要也越来越迫切,要求也就越来越高。这就需要成立专门的藏业指导机构,建立一支专业的就业指导队伍。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性质和任务决定了从事这项工作的队伍在结核上应体现出跨专业的特色,要求指导人员具备高的业务素质和合理的知识结构。调查小组建议充分利用高校的知识资源,在些校开设就业指导专业课程,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理论研究,加强就业指导的科学建设。
建议三:大学生应该正确认识自己,尽快调整自己的期望值在工作中有意识地积累经验,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给自己的将来定位。定因万大字生刚刚走出校四,创业贫金缺之,社会经验不足。一招聘甲应的右总这样分析,大学生创业的大环境仍不够成熟,各种措施仍不能够配套完善,后动资金不足,注册、税收的繁杂,使一些创业者望而却步。
建议四:大学毕业生要努力提高工作搜寻的主动性,具备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在现实的市场经济中,尽可能地挖掘劳动力市场中的有效信息,在找寻的过程中把个人的基本信息更多地反映给用人单位,减少用人单位的筛选成本。同时应制定与自身水平相适合的期望工资水平,工资攀比和“漫天要价”以及不切实际的工资要求,往往使用人单位在选择大学毕业生时望而却步。
建议五:高校对就业不理想专业“动刀”、专业设置要r前瞻性
高校新增专业要有超前意识,别跟热门专业“凑热闹”一段时间,部分高校相继传出将在今年“砍掉”一些就业不理想专业的消息,这其中包括一些往年招主火爆的专业。大多数的基础学科专业就业率都偏低,但不能说明它们不重要。在对市场信息细致分析的基础上,做到专业设置“提前半拍” ,才能真正实现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合拍。
六、调查结论
1、对就业形势的关注少。
2、个人能力存在缺陷,自我认识不足,缺少实战经验是致命的因素,没有明确的目标。
3、大学里专业一般与实际结合紧密,所以大家在填报专业时一般难免有猜忌,冒险的成分,大学生的职业期望还是比较高。
4、在专业选择上,传统的追热门的现象很少,逐步趋于正规的理性。
七、调查意见
由于社会资本的影响,使得大学毕业生对“前途的选择”不仅仅是个人的决策,而是整个家庭在所处的社会经济地位上做出的集体决策。在政府部门可以对高校信息,尤其是对专业信息进行适当的,有利于考生选择的披露,大学专业在教育部都有备案,较好的专业也有排名,这些有用的资源信息可以以官方的形式提供给大家,其次,高校也应该主动进行一定的宣传,不是夸大夸好,而是对院校信息的介绍。
精心组织社团活动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多方面能力。素质教育是让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要精心组织学生开展诸如社会调查、社会服务以及各类文娱,体育社团活动,融入素质教育于活动之中;各类活动应注意考虑与专业培养相结合,同时要注重发挥学生个体的不同特点力求做到让学生人人积极参与、人人从中参与。
我校的专业建设,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专业素质培养为主线,以优化专业教学内容、课程体系为重点,加强专业教材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逐步形成特色鲜明的中职办学模式。通过校企合作,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途径,把学生培养成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熟练的实践能力、能够适应机电行业中各种技术岗位群的应用型技术人才。